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五单元三角形(精选6篇)
第五单元三角形 篇1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目标:1.认识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做高
4.探索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把握,画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主题
请同学们观察第80页的主题图,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事物?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为什么这些物体都用了三角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 实验导入,体会特性
1. 出示有三角形和四边形分别组成的两个支架。请同学们猜猜哪个支架支撑的东西多?请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后回答。
(学生:由三角形组成的支架比由四边形组成的支架支撑的多。)
师;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并让学生进行交流。
2. 让同学们拉一拉三角形支架和四边形支架,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变形的特性。(板书:稳定性 、不变形)
三、 学习三角形的定义
1. 请同学们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学生回答后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怎样连接的?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据学生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 齐读定义。
四、 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出示投影: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1) 指名测量三角形屋顶的高度。
(2)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3) 讲述: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边讲述边板书: a
高
b c
底
明确: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且为了分清多个三角形也可用其他字母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 课堂练习。
(1) 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 标出三角形abc的一个底,并画出这个底的高。
五、 探讨三角形任意连边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1. 出示例三主题图。
(1)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上学的路线有几条?哪条最近?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走中间的最近。)
(2) 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看图,观察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中间的这条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旁边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刚才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2. 探究发现,深入理解新知。
(1) 请同学们按第83页第1题剪出三组纸条。
(2) 请同学们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3) 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些纸条可以组成三角形,而有些不能?
(4) 师小结: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时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小时就不能,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3. 巩固练习:第86页第4题。
六、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 p83-84 的内容(例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2、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培养合作意思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图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1 今天老师带来十个小朋友,你们都认识吗?(课件出示:10个三角形面带微笑,迈动小腿整齐的出场)
2 观察并回答出:(三角形)
师:对了这些都是形态各异的三角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吗?
(三角形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说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板
本文共计2938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第五单元三角形
本文2024-06-05 19:15:13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