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3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精选6篇)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篇1

  XX年文化生活高考复习基础知识和典型题

  【热点渗透】

  1.XX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但中国表现出一个更加强大和成熟的国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镇定的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灾区人民稳定沉着,没有出现秩序混乱而是积极自救。灾区到处是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行为。等领导人带头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力抗震救灾。在全国各地,一个个捐助点前,普通老百姓排起长龙,慷慨解囊,争相献血,涌动着一片真情。

  在大灾面前,国人挺起脊梁,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自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国家伟大之所在,中国呈现给世界和国民一个有力、有序、有效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请结合材料说明,鲁迅先生所说的“民魂”指什么?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理解“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

  (3)为什么要让“民魂”“发扬起来”?

  (4)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1)民魂指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指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所以要让民魂发扬起来。

  (4)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又要继承和发扬)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又要警惕)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材料一:XX年5月23日上午,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勉励师生。“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难的国家,政权巩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难的国家却政权不守,疆土丢失。现在,人们这样解释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材料二:《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多难兴邦”源自史书典籍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多难兴邦”源自春秋时期的史书典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古人和今人对“多难兴邦”的不同理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①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提升训练】

  选择题:

  1、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

  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


本文共计2800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精选6篇)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回顾 篇1  XX年文化生活高考复习基础知识和典型题  【...
点击下载文档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