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栏目:教案学案发布:2024-06-05浏览:2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精选14篇)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篇1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提示与建议

  (1)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3)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二、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梳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体系】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重难点释疑】

  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因此,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的观点扩大了实践的外延,是不正确的。

  误区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该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误区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简析】 任何实践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没有意识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活动的失误以至失败。因此,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因为,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单个人行动都具有社会性,都既依赖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因此,认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动,是错误的。

  误区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简析】 人类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及规律,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这并不排斥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性,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努力读书、虚心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但必须明确,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就知识总体来说,归根到底,仍然来源于实践。

  误区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简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说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或者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因为实践是一个让人们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是人们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条件。而要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


本文共计12028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精选14篇)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求索真...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