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精选3篇)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 篇1
备课组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10月27日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加教师
金水凤、王红军、赵坤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 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 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
本文共计1319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第二册盐的化学性质
本文2024-06-05 20:04:57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