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精选2篇)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篇1
(总第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近化学,热爱化学,体验探究活动及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浓硫酸、高锰酸钾、酚酞、稀盐酸
2、酒精灯、玻璃棒、试管、白纸、小型喷雾器。
三、课堂程序
1、提问激情、引入课题。
2、实验启趣。
⑴ 白花变红 现象:
⑵ 魔棒点灯 现象:
⑶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
3、化学的研究对象
⑴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如食盐(氯化钠)。
调味品——防腐
氢氧化钠,肥皂,造纸,纺织,印染等
制盐酸
氯气 漂白粉
食盐(氯化钠) 塑料,农药
化工原料 有机合成
制盐酸
氢气 金属冶炼
化肥
有机合成
⑵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半导体、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
⑶知道物质内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结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科学。
四、阅读教材,联系你所知道的谈谈人类古代的化学知识。
1、火的发现和利用。(利弊) 2、冶金工业。 ⑴铜的冶炼 ⑵铁的冶炼
3、陶瓷工业 4、酿造业:酒、醋
5、黑火药:硝(硝酸钾)、磺(硫磺)、碳(木炭) 6、纸 7、染料
五、你想了解近代化学理论是如何建立的吗?阅读教材后列出提纲,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六、看图说话。
七、你想了解这些名词吗?(你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相关信息?)
超导体、 纳米、 绿色化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
八、你学完本课题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篇2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课题分析】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归纳小结、指导学法【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教学难点 】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用具】 有酚酞试液的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高锰酸钾、浓硫酸、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实验准备】⒈氢氧化钠溶液使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变红的实验。⒉魔棒点灯(点燃酒精灯的实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引言]同学们,今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变几个魔术”。严格来说是做几个实验。请看……[演示] 白纸显字 &nbs
本文共计7066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2024-06-05 20:05:26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