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学案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学案(精选2篇)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学案 篇1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学案
【课标要求】
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司马迁的《史记》内容;秦兵马俑
能力目标: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鉴赏秦兵马俑
情感目标:培养对秦汉文化成就的自豪感和爱国心;学习司马迁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
(1)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2)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朝代 宗教 思想 史学 艺术
秦
西汉
东汉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各抒己见)
1.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什么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这的欢迎和扶持?请举出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太上老君”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你能说说佛教和道教的异同吗?
(合作互助)
1.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部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对中国史学和文学有什么影响?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建了巨大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准备随时镇压山东六国的叛乱。
那么,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什么时候被发掘出来的?为什么会享誉世界?它的魅力何在呢?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读史识人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惟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1)材料中的“司马氏”是谁?“一书”是指哪部书?
(2)这部书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3)为了完成这部书,他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讲讲他的故事,谈谈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识图话史
图一 图二 图三
①这几幅图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请你说一说,它是哪个王朝的杰作?请你分别描述一下这几幅塑像各自所表达的意思。
②如果有一天你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去参观,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所说的话。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日常用语来源于佛教,如“世界”“无常”“无事不登三宝殿”等,你知道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吗?( )
a.西汉初年 b.东汉初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
2.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佛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宏扬佛教文化 b.用佛教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c.借助佛法维护其统治 d.兴趣所致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的来源之一是战国时期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佛教和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原因是( ):
a.其宣传的内容都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升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5.下列历史事件在《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鸿门宴 c.张骞通西域 d.张衡发明地动仪
6.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是( )
a.《史记》 b. 《汉书》
c.《后汉书》 d. 《资治通鉴》
7.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
a.都江堰 b.云冈石窟 c.万里长城 d.秦始皇陵兵马俑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 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六、中考链接
1.(XX年,福州)XX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王立群读《史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视线。《史记》的作者是 ( )
a.孔子
本文共计9519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学案
本文2024-06-05 20:05:48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