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
碱金属(精选16篇)
碱金属 篇1
第一节 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钠的物理性质;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教给学生初步的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实验准备:
1. 学生分组(24组):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刀、滤纸(每组2张)、金属钠(大块)、酚酞试液、蒸馏水。
2. 教师演示:水槽、小试管、镊子、小刀、滤纸、金属钠、火柴、硫酸、空塑料瓶、胶塞、大头针、酒精灯。
[引言] 请同学门看课本上28页的章图,观察li,na,k,rb,cs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由此可以推测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li,na,k,rb,cs和fr的化学性质相似,且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可溶于水的强碱,故称它们为碱金属元素。
[板书] 第二章 碱金属
[讲解] 碱金属的代表元素为na元素,本节课学习第一节 钠。
[板书] 第一节 钠
[投影] 本节课学习目标 强调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 √
存在和用途 √
[板书] 一、钠的性质
[讲述] 本节课我们准备运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钠的性质。
[阅读] 学生阅读实验报告的内容。
[讲述] 实验操作要求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实验1、钠在空气中燃烧 2、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时注意:1、取用钠时,打开瓶塞闻一下瓶中液体的味道(是煤油)。思考钠为什么不暴露在空气中?
2、用镊子夹取钠,不能用手拿考虑为什么?
3、大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特别注意钠块断层的变化)在玻璃片上切割时镊子要夹紧,刀不要切手,余下的钠放回瓶中,切下的钠用滤纸吸干煤油。
4,实验中同学们要团结,相互协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全面观察,积极思考依据什么观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查看指导,实验完毕让学生对实验报告整理。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依据什么现象,推出钠有什么性质;其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能些是化学性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请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完善。
然后由教师和一名学生完成课本实验[实验2-4]
[投影]
1,物理性质:
(1)硬度小
(2)熔、沸点低,熔点97.81 ℃
沸点882.9℃
(3)密度小 0.97 g/cm3
(4)银白色光泽 (5),导电,导热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2 2na+o2点燃 na2o2
(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学生练习],标出上述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还原剂
[讲解] 从氧化还原角度看,在上述反应中,钠均失去电子做还原剂,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具有强还原性,也能和其它氧化剂,如氯气,硫反应。
3,与氯气,硫反应
[练习] 写出na与cl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金属钠为何保存在煤油中?为何能保存在煤油中?
[学生讨论回答]:钠易与空气中的o2,h2o反应,所以应将金属钠与空气隔绝:因为钠比煤油重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投影]. 1.存在:化合态,如:nacl,na2so4,na2co3等
2.用途: (1)过氧化钠
( 2).制k-na合金,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钠的导热剂)
( 3).高压钠灯
(4).还原贵重金属
思考题:金属钠比铜活泼,能否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单质铜。
学生推测得 1,能 2,不能
[演示] 请一名学生操作: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让观察实验现象,推断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2na+2h2o+cuso4=cu(oh)2 +na2so4+h2↑
[作业] 课本第31页 三,四,五。
高密一中 邹希贞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钠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掌握钠的两种氧化物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
(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钠的鉴别方法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完善学习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 德育目标
(1)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
本文共计90251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碱金属
本文2024-06-05 20:09:53发表“教案学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7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