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通用31篇)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篇1
尊敬的环保局局长:
您好!
数年前,每当我们经过珠江边时,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江水,上面点缀着点点金光,那是太阳留恋下的脚印,风一吹,清新的水味扑鼻迷人。现今,每当我们经过珠江边时,看到的是乌黑浑浊的污水,那是工厂给江水留下的印记。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死鱼,那是游人的不负责任,鱼儿的哀叹所留下的痕迹。
对此现象,我代表我们小学六年级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
(2)禁止游人随地乱扔垃圾,如有发现,给予适当的处置。
(3)严禁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体,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
最后,望以上几点您能采纳。为了让广州更美好,请大家共同行动吧!
此致
敬礼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篇2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
我是六年级的一位小学生,我从电视上以及各种书籍上了解到现在咱们所生活的环境很恶劣。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到破坏,变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由于人们滥用化学品,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灾难。在此,我向你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现在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空气,应该使用绿色环保的汽车。
2、有些工厂排放污水,使河流被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应科学处理工厂污水。
3、现在的垃圾随处可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给垃圾分类,不要让它们到处乱跑。
4、节约用水,有些人开着水龙头,人却不知道哪里去了,让它们孤独的流泪。
5、不用一次性筷子,因为快餐筷的材料是树木。有些人专门使用一次性筷子,以后不应该再使用了。
6、买菜时不用塑料方便袋,减少白色垃圾。
地球是咱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科学家已经,如果地球被破坏了,咱们别无去处。地球就像咱们的母亲,咱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去对待它,请你们把我提出的这几条建议转告给广大人民,告诉他们拯救地球就是拯救自己的未来,咱们不能再破坏地球了。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篇3
亲爱的同学们: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我国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然而,现在有许多不好的现象,例如:许多人在街上随地扔垃圾,吐痰。汽车的尾气超标,等等。为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我提出如下建议:
1、实行垃圾分类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
2、节约资源。建议大人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3、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绿色消费,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
4、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爱护树木,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一切。
5、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现在做起,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要从自己开始努力,好好地保护环境!
此致
敬礼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篇4
亲爱的朋友: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叫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他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场资源的枯竭。旱灾、洪灾、污水四溢、沙尘暴,甚至是沙漠化„„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起眼的恶习造成的。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如果,我们要真正做到保护环境、达到珍惜资源的目的,就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
一、不乱砍伐树木,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要多植树造林。树林不仅能制造空气,还能净化空气,使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不在树上乱刻,要护花护草。
二、水是生命的泉源,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没有了水,那么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三、不乱扔垃圾,垃圾不仅会影响市容,还污染环境。
四、汽车排放的尾气会严重污染环境,所以上下班时,最好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不仅能减少排污,还能增强体质。
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的未来,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地球。
写保护环境建议书400字相关文章:
1.保护环境建议书作文400字
2.保护环境建议书作文450字
3.保护环境建议书300字
4.保护环境建议书作文300字
5.写保护环境建议书作文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篇5
亲爱的同学们:
环境保护
本文共计18773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本文2024-06-06 18:15:10发表“条据书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9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