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
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精选16篇)
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 篇1
亲爱的同学们:
纸,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课本、图书、报纸、宣传纸、餐巾等等。可见,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同学们却没有好好地珍惜它。据观察,有的同学经常那着一些白花花的纸张叠飞机,千纸鹤之类的;白纸上沾有一些污点,同学并嫌它不美观,随手搓成一团,便大大方方地送进垃圾桶;有的作业纸写了一面便不要了;甚至用A4纸做草稿纸等一系列近乎恶劣的行为。这不但糟蹋了纸张,还破坏了森林资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学无知不懂得珍惜,还是另有原因呢?是为了显示你家富有,一张纸根本不值一提吗?还是你认为纸到处都是,并且不值几分钱,浪费几张不在话下呢?或是你觉得每个人都这样浪费,你没必要那么傻去节约那小小的纸,节纸有损于你个人形象?
如果我所说的想法你都给予肯定的话,那么,你错了!纸的原料--树木,来之不易,造纸过程更是十分繁杂--先将原料捣碎,然后放在蒸球中进行蒸煮,直到成为浆状.再经过筛浆脱色等工艺流程后,用水稀湿,最后将溶有植物纤维的水均匀的喷洒毛布或其他布状物上,用高温压,此时溶在水中的纤维就会在毛布表面脱出,最终才能成为纸。可见,一张纸虽然廉价,但它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们辛勤的汗水。
不知同学们又有没有想过?每个人每天哪怕浪费一张纸,我们学校大约有650人,一天大约就浪费650张,一个星期下来就浪费4550张,一个月则达到19500张,一年呢?五年呢?我国有13亿人口,若平均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照这样下去,15000张纸要耗掉1棵大树,13亿张纸又得耗掉多少棵啊?天啊,你想过没有?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珍惜自然资源,那就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吧!
以下,我针对上面的问题,总结了几个建议,同学们不妨参考参考:
1. 不乱撕本子,一张纸,两面用。
2. 过节时,少用贺卡,可以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或口头表示祝贺。
3. 在家里或班里放个废纸回收箱,把废纸集起来送到废品回收站或再利用。
4. 旧日历、废报纸可用来包书、或做手工。
5. 用不完的本子订成册再用或做草稿纸。
6. 自觉树立节纸意识,对周围的浪费纸行为予以提醒。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 篇2
今天,我和“节约用纸”进行了两次摩擦,呵呵,你知道是什么情况的“节约用纸”吗?想不出来了吧~还是听听我的介绍吧~
第一次:纸团满天
在上午第三课,也就是科学课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带头的,为我们班扬起了一阵“扔纸风”。看着那些男生你一团我一团地把纸团扔来扔去,我也好想和他们一起扔……可是,我是女生呀!一个文文静静的女生!怎么能那样呢?不行不行……而且,我也没什么理由参加“扔纸大军”……于是,本人一咬牙,一跺脚(有点夸张啊),不参加了!刚决定不参加,“啊”某人惨叫一声,理由就来了,我被我同桌给扔中拉!于是,战火一触即发……看本人的扔纸团绝招――随便乱扔,被扔着的就抱歉拉~~~~(某人:这也叫绝招……-_-!)
乱扔的结果――扔到了我老姐2次!以至肥胖的本人那被老姐那“苗条”的身躯也给压“苗条”了……
第二次:某人让同桌模仿小燕子
总算下课了……该休息休息了……唉……扔了一节可纸团也累了……“唉……”本人刚张开嘴,想要叹一口气,谁知偶那乖乖的同桌,居然拿了一个大纸团,他要干什么呀?本人正在猜测,只见他把纸团直接往我的嘴塞来……啊!救命呀!本人用右手捂住嘴巴,左手去掏签字笔……好了,笔拿出来了!我用手把笔在他面前一阵乱晃,还威胁他说:“离我远点!小心我画你啊!”汗……他终于收手了,吓S我了……想不到,做了这么久的同桌,他居然这样对待我!那就不能怪我复仇了!我撕下一页草稿纸,往他嘴里塞去!呵呵……你就等着吃我为你准备的大餐吧!他见我把纸望他嘴里塞,不但没有捂住嘴,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呵呵……他一笑,嘴巴就张开了,我正好下手,把硬纸塞进了他的嘴里……呵呵……他这次算是模仿了一次小燕子“吞纸”了!但是,某人“吞纸”这一行动进行的同时,老班也走进的教室,刚好目睹了我塞纸入口了场景……思想教育又来了……“知不知道,你这样是浪费纸的行为!给我到门口罚站去!”“可是,我用的都是打满草稿的废纸……不算浪费吧……”本人小声嘀咕到。谁知,如此小声的话语,居然让偶同桌听到了……某人得知吃的纸是本人用过的草稿纸后,马上开始呕吐……结果,老班大怒:“你今天要是不把这里清理干净你就别想走!”
某人让同桌模仿小燕子的结果――本人罚站,同桌打扫清洁……
呵呵~我今天“节约”的纸可真多呀!
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 篇3
纸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但纸张的无节制使用,毁灭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据统计
本文共计15478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关于节约用纸的建议
本文2024-06-06 18:30:01发表“条据书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9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