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通用34篇)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篇1
尊敬的主任:
您好!
工作近四年来,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学知识还有很多欠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渴望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特此提出申请:我自愿申请辞去在一切职务,敬请批准。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有幸得到了单位历届领导及同事们的倾心指导及热情帮助。工作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科研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科研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生活上,得到各级领导与同事们的关照与帮助;思想上,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指导与帮助,有了更成熟与深刻的人生观。这近四年多的工作经验将是我今后学习工作中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这里,特别感谢各位领导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给予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尤其感谢X主任在近二年来的关照、指导以及对我的信任和在人生道路上对我的指引。感谢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同事们。
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并请协助办理相关离职手续,在正式离开之前我将认真继续做好目前的每一项工作。
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心。
此致
敬礼!
20xx年XX月XX日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篇2
敬爱的各位领导:
自xx年进职以来,我一直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因某些个人缘由,我要重新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终究选择了开始新的工作。
希看公司能早日找到适合人手开代替我的工作并希看能于今年5月底前正式辞职报告。如能给予我支配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我将感激不尽,希看公司理解!在我提交这份辞呈时,在未离开岗位之前,我一定会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应当做的`事。
最后,衷心的说:“对不起”与“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xx年xx月xx日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篇3
尊敬的领导:
你好!
非常感谢领导给予在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某些原因,今天我在这里提出辞职申请。
在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我多次参加大小项目的实施机会,使我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技术技能和工程经验,也学到了工作以外的处世为人等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谢公司,这些都为我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帮助和方便。
另外,在和XX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也使我对XX部门,对过去的、现在同事建立了由浅到深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这份感情能继续并永久保持下去。
X的发展和建设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发展旅途中步步为赢、蒸蒸日上!
再次感谢!
此致
敬礼!
20xx年XX月XX日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篇4
尊敬的X总:
首先我很抱歉的递上这封辞职信,半年时间,我从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来做自己的总结,可我今天的这个决定,绝对是对自己和公司最好的决定!
从最初进入公司到如今选择离开公司,整整有半年的时间了,回头看看这半年,自己心里也是无限的感慨,一方面是自己并不完美的工作,另一方面似乎是在否定自己最初的决定。但不管是什么,X总你和公司同事,都给了我很多的包容和帮助,这些都将是我小石最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虽然最初说进公司是做培训工作,但X的匆匆离去,让我实现了以前对于行政助理的一种早已澹去的理想,可事实却证明,我的`性格也好,我的状态也好,都没有做好行政助理这份工作,尽管x总你教给我很多做事的方法,尽管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但,我真的是力不从心。而如今,新进员工已经熟悉了公司的状况,我也可以把工作交给了小卢,相信她会做得比我好!
也许x总你会说,现在我正好可以做培训工作了吗,但是,现在我的情况和半年前已经不同了,做培训只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交际和沟通,但当我真的有机会可以做的时候,我却发现,这些都不适合我,我也不想再去尝试,因为那一切都会让我感到很有压力,让我无所适从!
我知道,现今社会压力无所不在,竞争也无所不在,在年假的时候,我认真想过,也认真给自己做过人生规划,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做得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我最初的梦想等等,我也认真听取了朋友和家人的意见,所以,此次没回上海之前,我就想过,要给公司招进行政助理,把我手上的工作交移过去,然后,朝着自己给自己的规划走。
前方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就象x总说的,我心太散了,太不安定了,所以,总是很漂,很浮的,而且,我还有些自己的“小聪明”所以会自以为是,这些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还会影响我,但是我知道,我会尽量会克服这些缺点,而且,对于我今天的决定,我同样也不会更改,就象当时义无返顾来到公司一样,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我都不会后悔,我很感谢每一次选择和每一次的经历,都在让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x总,你不要找X谈什么,她劝过我的,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格,我决定的事情,除非自己愿意回头,否则谁都劝
本文共计2545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行政单位辞职申请书范文
本文2024-06-06 20:47:56发表“条据书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699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