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栏目:心得体会发布:2024-06-07浏览:1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通用31篇)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篇1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本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正是我喜欢的书型之一,所以,我立即买了一本。果然名不虚传,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持续努力与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篇2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以上(5篇)。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他因为贫困无法取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

  作者赞扬什么或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出。比如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是本书的主旋律。书中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等。

  读本书感觉同杨绛先生翻译的法国作家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有同样的妙处。它是法国十八世纪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揭露了社会上可笑可鄙的形形色色,怕触犯当局,假托为西班牙斐利普三世和斐利普四世两朝的事。这点和吴敬梓的为人处事有相同之处。

  这部小说由主角吉尔·布拉斯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他带着读者到社会的每一个

  阶层去经历一番,暴露了社会的黑暗。

  两部书的故事、语言都生动有趣。当然离不开绛先生翻译的功劳,小说语言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篇3

  《儒林外史》里的人多有病,有“终日胡混”的病、“见利忘义”的病、“败坏家财”等,而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叫做“痰迷心窍”。第一个得这种病的就是周进,多年不中后他决定跟着亲戚去经商,途中看见贡院伤心欲绝,撞到在地,最后众人灌他水“吐出一口稠痰”才醒过来;第二个是范进,中举后也失心疯,最后被岳丈打了一巴掌,“吐出几口痰来,好了”。范进的母亲也因为痰迷心窍死了;如此咳痰的还有第五回里严贡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第六回里严贡生“哕出许多清痰来”;第十一回里鲁编修得的“痰症”并因此而死;第二十回牛布衣也因痰而亡;还有第二十七回里的王太太;第四十七回五河县的人说虞华轩有“痰气”,甚至还有直接叫“痰”的人(唐三痰)。如上所列,周进、范进是多年求举业而不得却仍不放弃的人;严贡生是个强占兄弟房屋、讹诈亲里的恶棍;严监生是个胆小懦弱、把吝啬当节约的人;牛布衣与名士交往,自命不凡,写诗集文集,却在死后被人篡去身份;鲁编修与王太太都是希冀靠女婿、夫婿进举业而“鸡犬升天”的人;虞华轩被本县人排挤,诟病他是有“痰气”,作者更是直接给一个无赖取名叫“唐三痰”,他成日无事,不考举业,嫉妒他的秀才哥哥(他会记下只请他哥吃饭而不请他的人)。

  《儒林外史》里有关“痰”的意向很多,总结下来我们发现这些人多是病态的文人或其亲属,求举业心切,视举业如命(其中虞华轩的形象稍微特殊,他是被当时势力的相邻视作“有病”文人的)。为什么要用“痰”这一意象呢?(医学的角度暂且不论)我们可以发现“痰”是一种喉间之症,文人秀才除了“手写”,最重要的就是“嘴说”了,我想作者用“痰”来讽刺,除了除了令人恶心之外,还有讽刺这些病态文人之言语的意味;而且在书中,这些文人成日里最喜欢“品茗”这一活动,聚会、请客、访友都少不了要泡上一壶茶来宴客,这“茗茶”本是极清淡之物,这些文人成日里喝,却喝出了一喉咙恶心的浓痰,这和他们将圣贤之书读成了八股举业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些文人,大多自命不凡,以为腹中有多少才情未实现如此等等,但真要他们著书立说,发表一点什么,却连刘基、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将&ldqu


本文共计27591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通用31篇)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篇1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