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1-31浏览:2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此诗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不乏高评。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及此诗及其作者,闻一多更是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笔者在多次细读中亦被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此诗的构思、意象(意境)、手法、音韵、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折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笔者所论浅陋,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整体而言,此诗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一、《春江花月夜》的文本结构:从“寓理于景”到“借景抒情”

  在结构上,笔者认为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此诗的前16句,诗人在此一扫以往诗人感叹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哀怨与沉痛,指出人类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这样的人生观一改汉魏六朝诗人哀婉、消沉甚至颓废的情调,这在思想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突破”。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理于景,借景说理”。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的16句,诗人在此哀叹有情人之生离死别。既然人类因薪火相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故有情人终成眷属,理应白首不离分,但游子浪迹天涯,以致思妇怀远,郁郁寡欢,容颜凋零,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第三部分为最后4句,诗人在此将诗中思妇的愁绪普遍化,上升为全天下人共通的情感与心愿,并以充满理想意味的“归家意象”安慰了所有“各在天一涯”的有情人。此部分在写法上将离情、月景、哲思三者融为一体,大道与人情对照,现实与理想互济。

  此诗在结构上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第一部分状“月夜之盛景”,但是这一部分并非单纯的写景,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观照自然而产生的感悟。所以,第一部分代表“人与物(自然)的对照、交接”,这犹如一个大前提,表达的是人对造化的领悟与态度,而这些感悟最终凝聚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观念。这两句诗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对自然的直观转入对人际关系(社会)的慨叹,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转入写“人与人的交接”,这是一个小前提,它用“思妇的哀怨”反证了夫妻团圆、薪火相传、代代无穷的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则针对人间契阔悲欢的常态表达了一种希望,这希望或者说慰藉是对第二部分的回应。

  总之,表面上看,此诗视角频换、意象迭出、语意绵密,但是这首诗的展开有一个内在的理路,由造化而哲理,由哲理而人情,由人情而理想,步步推移,环环相扣,在弥漫全篇、时时涌动的离情别绪之下,存在一个内在的、必然的、坚固的情理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说此诗结构严整而精巧。

  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月非月,离人也;华非华,离情也”

  此诗虽沿用南朝乐府旧题,但从诗句所状物象及其蕴含的情思来看,“春江花月夜”五字用得恰如其分。

  在中国传统思想与模式化象征中,“春”喻春意、朝气、生命、生殖,东方、青色、青帝、句芒、羽人等神话、信仰中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春”的文化背景;通过一个词(字),我们可由之抵达一个世界,这是所谓“诗意”的源泉。

  “江”意味着“逝者如斯”的时间,意味着变动不居的人生诸阶段或人类历程,更何况诗中是“春江水涨”,故这身粘点点落红在无边月华中浩浩荡荡的春江就如奔流在离人心中的无尽愁绪,这是一条情感的河流。

  春意阑珊,落英飘飘,红颜零落,韶华不再,花是青春,花是思妇,花是离人天涯、光阴虚度的无尽叹惋。

  明月千里,年年相似,月是离人之媒,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月是离人之思,一月明而天下皆明,一月出而世人皆愁,天涯明月共一轮,离人中秋愁两分,“落月摇情满江树”,“愿逐月华流照君”;月非月,离人也,华(月华)非华,离情也。

  “夜”是在黑暗中蜿蜒的蛇,死寂中你能听见蛇吐信子的声音,它逼近,伙同无形的黑暗,你屏气,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暗夜,有人在等待,那孤独包裹着希望的核,那沉沉死寂孕育着又一个黎明。“春江花月夜”,与其说这是一派“月夜盛景”,不如说是被死灰般的“过往”与明亮的“未来”拉扯着的焦灼的心灵。

  三、以明月为镜:“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

  在第一部分,“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融为一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明月圆之时正是涨潮之时,这从时间的角度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冥冥之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从自然(月之盈亏、潮之涨落)到人事(月经),古人虽不明现象之下的原因,但已领悟到天、人之间普遍的联系。故春江水涨、海潮涌动与圆月当空实寓事物普遍联系之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月明而天下皆明,这从空间的角度喻世间虽人异事殊,但其内在情理俱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芳甸,喻事物交接、互动;花林似霰、白沙不见;静者若动,动者似静;表象、本相,一时难以明了,此喻事物之动静、真假是相对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孤月当空,江天一色,喻表象随情况而变,人之所见受情境所限。江月照人,人见江月,人、物交接随时空推移而定,喻人之际遇充满偶然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高悬若镜,人对镜自照而有所悟:明月(物、自然)永恒,但它无法理解人所共求的那些价值;个体生命有限,人世因代代相续如自然


本文共计5660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