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背景,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可以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片牌名。雪,词题。
三、背景
结合预习提示,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45年发表背景,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范读,学生朗诵
五、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并解释上阕
第二预习题的答案可供参考。
六、划分上阕层次
可提问: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写想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七、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和万里是互文,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八、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静景写长城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
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概,写长城大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
内外上下展现了怎样广阔的地区?
从南到北,自西供参考。
六、划分上阕层次
可提问: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写想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七、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和万里是互文,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八、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静景写长城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
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概,写长城大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
内外上下展现了怎样广阔的地区?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广袤万里。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白茫茫的一片,显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4、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驰?
变静态为动态。
动态描写展现什么样的美?
奔腾壮烈的美。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和活力?
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
九、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的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辉煌的境界是象征,预示着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十、总结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颂祖大好河山。
十一、朗诵并背诵上阕
十二、置课外朗诵并理解下阕
补充:开头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了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再如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景象时,用了一个看字,把诗人细细观看,无限赞叹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说明祖国幅员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辽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和深刻含义,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诵上阕
二、集体朗诵全词,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下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第二道预习题的答案可参考
四、划分下阕层次
可提问: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借以明确层次。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的姿态。
六、对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本文共计5277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本文2024-01-31 03:03:30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