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一篇)

栏目:作文范文作者:editor来源:互联网发布:2024-02-01浏览:4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一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p>【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


本文共计21345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最新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一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