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用数学(一教学反思(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篇一
1.联系生活情境,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新课的引入,创设了班里常见的分小棒的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探索笔算方法。其次是练习中的扑克牌和买奖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计算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2. 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解决分小棒的问题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可以利用学具直接操作得出结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出来。计算又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我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最后还可以用估算来验证自己的笔算结果。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从中选择更为方便实用的一种。
3. 动手操作与竖式书写相结合,帮助理解算理,突破难点。将操作与算理的讲解不分开,融为一体。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算理都与操作紧密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了。
二、不足之处
1、操作中对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鼓励学生创新、找出更多的方法。另外在处理百位分不完余下的处理时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操之过早,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找出方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不是很严,导致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我没有引起重视,今后应该在这方面严格要求。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和验算和估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篇二
学习了9、8、7、6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后,在练习二十中出现了8 ()=13,7 ()=14这种在括号内填数反向练习,因为没有学过退位减法,学生只能凭着记忆或凑数的方式解决问题,但错误率较高,而且速度慢。于是我提前渗透了退位减法,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如8 ()=13,看到8想到2,13的个位3加2等于5,所以括号内填5.
再如7 ( )=14,看到7想到3,14的个理的讲解不分开,融为一体。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算理都与操作紧密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了。
二、不足之处
1、操作中对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鼓励学生创新、找出更多的方法。另外在处理百位分不完余下的处理时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操之过早,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找出方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不是很严,导致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我没有引起重视,今后应该在这方面严格要求。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和验算和估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篇二
学习了9、8、7、6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后,在练习二十中出现了8 ()=13,7 ()=14这种在括号内填数反向练习,因为没有学过退位减法,学生只能凭着记忆或凑数的方式解决问题,但错误率较高,而且速度慢。于是我提前渗透了退位减法,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如8 ()=13,看到8想到2,13的个位3加2等于5,所以括号内填5.
再如7 ( )=14,看到7想到3,14的个位4加3等于7,所以括号内填7.
板书如下:
7 ( )=14
↓ ↓
3 + 4=7
其实把14分成10和4,10减7等于3,3加4等于7,这就是退位减法,而我把它变为由谁想到谁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使数字更富有情趣。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1.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
当然,这些练习也不仅仅训练技能,有些练习的功能在组织教学时得到了拓展。如“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练习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口算方法;“数学游戏”中,又让学生相互检查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等。
2.注重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想加算减”和”破十法”外,如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口算规律,得出差等于被减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如向学生讲解形象生动的欠数法,引用买东西的例子。我有5元钱,想买9元钱的东西,还欠4元钱,第二天再付10元钱,可得6元钱,可得口诀:欠4得6。既而得出九句口诀:欠1得9,欠2得8,欠3得7,欠4得6,欠5得5,欠6得4,欠7得3,欠8得2,欠9得1。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学得轻松。
3.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少数学生能口算出得数,但想的过程说不清楚.也有对于一种算法都不会用的学生,我们该作如何指导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了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
本文共计5148字,当前仅展示3000字,阅读全文请点下方按钮下载>>>
最新用数学(一教学反思(5篇)
本文2024-02-01 06:30:43发表“作文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neimou.com/article/945766.html